匡繼雄(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研究員)
近期,某公司前相關負責人在個人短視頻賬號上發布多條視頻,涉及員工權益和家庭責任等方面的內容,部分言論透露出其對員工家庭生活缺乏關注和理解,表現出冷漠態度;也顯示其對員工工作要求過于苛刻,缺乏“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爭議,也導致該公司產生了ESG(環境、社會、治理)聲譽風險。
從ESG視角來看,當事人的言論與ESG理念有以下相悖之處:
首先,在社會維度,企業對員工的尊重和關懷是評估其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重要指標。如,MSCI(明晟)ESG評價體系在社會維度的人力資本議題下設健康與安全、勞工管理等4個次級指標,其中勞工管理主要對員工滿意度、薪酬福利、員工培訓等情況進行評估。員工作為企業的重要利益相關方,也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上市公司為員工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及工作條件,關心員工福利和權益,有利于激發員工工作熱情,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和降低離職率,會對公司的業績產生積極作用。當事人的言論缺乏對員工個人情況的尊重和同理心,顯然違背了利益相關包容性原則,不僅影響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歸屬感,還直接損害了公司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其次,在公司治理方面,高管是企業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言論應與公司的長期戰略和價值觀保持一致,避免個人言論對公司造成負面影響。如,MSCI(明晟)ESG評價體系在評估公司治理時,會對在過去兩年內出現高管因個人不當行為或失實陳述導致被解雇,以及面臨刑事或其他訴訟情況的企業進行扣分。數據顯示,員工權益保障、員工人才發展、員工福利保障均是當事人之前所在公司ESG報告議題清單中的高度重要性議題,在報告中有非常詳細的闡述。可以看出,當事人的言論與公司ESG報告倡導的員工管理理念不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在ESG理念方面的貫宣和執行存在問題。當事人后續在其朋友圈道歉時表示這些內容并未經過公司審核,不代表公司立場,這也反映出了公司合規審核存在紕漏。
當事人5月6日在抖音平臺上發布視頻后,相關言論登上熱搜,對之前所在公司的股價產生了直接影響。以ESG投資關注度更高的美股市場為例,該公司美股5月7日低開超2%。其中的機理是:企業社會責任背后體現了一種被普遍認可的價值觀。違背這些支撐公序良俗的價值觀會對企業造成負面影響,降低其品牌價值、社會聲譽等無形資產。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員工、客戶、供應商、股東、債權人、環境、社區、政府以及媒體等利益相關者會形成一個輿論場,即使上市公司的行為沒有違背明文規定的顯性契約,只要其行為損害到利益相關者,也會因此受到譴責,從而對其股價造成不利影響。當事人的言論引發公眾對公司企業文化的質疑,影響到了公司的品牌價值和投資者信心。
從該類ESG聲譽風險事件中,上市公司應該吸取以下教訓:
一是強化關鍵崗位人員的管控。上市公司應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把握關鍵崗位人員的風險偏好,確保高管層的行為與公司的長期戰略和價值觀保持一致。同時,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對高管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
二是關注企業價值觀等非財務因素。上市公司應以此次事件為契機,深入反思并重塑企業文化,在強調業績與效率的同時,更注重員工成長與福祉,營造包容性的工作環境。與此同時,在戰略發展上平衡好員工、客戶、社區、環境等利益相關方的利益,避免短期行為損害長期價值;在企業文化建設上,倡導積極正面的社會價值觀,增強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三是重視合規建設。合規性在行政執法和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助于規避處罰,是企業的一道防火墻。上市公司應建立健全的合規體系,強化內部控制和審批機制,確保高管對外表達都符合公司政策和價值觀。
總的來說,這類ESG聲譽風險事件為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提醒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責任和文化建設。通過加強關鍵崗位人員的風險管理、塑造積極的企業文化以及重視合規建設,上市公司不僅能夠減少運營風險,還能夠在市場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