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超(財經暢銷書作家)
1、2、3,上鏈接,賣課!賣書!當下,講課講書已經成了知識付費的一種常態。
在喧囂的社會里面碎片時間云集,只言片語的三分鐘短視頻凝聚著知識的精華,就會被人選擇付費聽取。知識付費的時代來臨了!像郭德綱相聲中老說的:“你也會說話,我也會說話,為什么你花錢來聽我說話,這是高科技啊?!睙o論是逗樂的相聲、二人轉還是脫口秀,都是一種放松調劑的形式,傳授某一垂類領域知識的付費講課也同樣如此,受眾雖小,購買的欲望和能力會比較強,比如投資課、金融課等,從業者基本都有一定的學歷,金融領域本身又是工資中上的行業,購買能力自不必說。
知識付費的動力有兩個:一個是好奇心,另一個是上進心。在學生時代學習是本分,在工作時代學習是上進,重視給自己充電的人前途無量。不管是去學校讀在職研究生,還是為了轉行而去讀MBA,為了混圈子攢人脈去讀EMBA,為了實現北清夢去讀總裁辦,都是有上進心的表現。只要有心,自然會心甘情愿付費。
短視頻和直播作為傳播媒介的突變,已經讓人們適應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也能消磨在路上和在睡覺前容易“浪費”的時間。正因如此,知識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灌輸也有了成長的土壤和空間,眾多銷售各類課程的職業網站出現了,當然,最終站住腳的并不多。作為短視頻霸主的抖音等平臺,更是孵化出了大量的知識主播和擬上市傳媒制作公司。作為問答產生的知識付費平臺——知乎,更是實現了獨角獸上市的夢想。
知識付費需要升級,也會出現江湖上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市面上的知識主播無非兩種:一種是自己輸出內容和觀點,一種是團隊幫忙輸出內容和觀點。筆者認為第一種的職業生命周期更為長久,獨立性也會更加強一些。雖然也需要大量的數據收集,但是因為背后團隊未必有豐富的工作經歷,也不能深層次地發掘出熱點事件背后與主播專業人設的聯系,又不能深入淺出地用“聽得懂”的語言闡述給受眾們,這就是在無形地丟失流量和受眾。
線下與線上的主播轉換其實是有很大差距的,線下需要有強大的控場能力,線上可以有設計好的臺詞、設計好的場景,還可以反復不斷地進行排練和錄制。有點像在手機前奮斗著的網紅,跟那些風姿勃發的明星和主持人相比遜色不少,他們沒有經過科班訓練,沒有做好在鏡頭和觀眾面前展現自己能力的心理準備,只是因為“應試”視頻主播的需要而匆忙上陣,這種情況并不少見。換個角度看,這類主播也需要學習,也需要不斷上進。否則,當投資類金融類線下活動找上門時,他們接不住,只會臨時抱佛腳,不能登大雅之堂,這類主播的職業生命周期堪憂,舒適區內也呆不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內容不是他們輸出的,他們本身的內涵和底蘊無法撐得起知識主播應有的高度,摔下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網紅,都會疼的。
偽“知識”傳播者,很像被濾鏡、磨皮、瘦臉過的網紅面孔,只不過被操作美化的是他們從來沒有過的學識和經驗。雖然這些偽“知識”傳播者現在貌似功成名就,一旦他們有造假行為被社交網絡扒出來,很難再有臉去傳播知識。下一個階段,我認為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時刻,把真正有思想、有經驗并且傳播知識的那一群人留下,其余的人會陸續退場。
知識付費,換句話可以理解為是為有知識的人付費。當然,潛心為了傳播知識的團隊也是值得敬佩的,事在人為,轉行不容易,做知識型的專家就更不容易。雖然專家滿天飛,但是事實上,傳播團隊背后的工作是很辛苦,也很讓人心酸的。希望能夠帶給大家知識的個人和團隊都能夠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