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年末,銀行理財“降費潮”再起。11月26日起,招銀理財旗下招銀理財招贏日日金21號現金管理類理財計劃將施行階段性費率優惠,該產品固定投資管理費從年化0.2%降至0.01%。此外,還有部分理財產品甚至施行階段性“0”費率。據統計,截至目前,11月已有中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民生理財、光大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的177只產品宣布下調管理費用。
不僅如此,近期還有多家理財公司下調理財產品的購買門檻。如建信理財發布公告稱,自11月13日起,旗下8款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起購金額及遞增金額均調整為“0.01元起購,并以0.01元的整數倍遞增”。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理財產品的同質化愈發嚴重,使得各家理財公司不得不在吸引客戶的手段上尋求創新,主動降費讓利客戶,自然是最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在經濟波動、存款利率下降、理財收益承壓的背景下,降低費用可減輕投資者負擔,提升投資體驗。
不僅如此,理財公司通過降低產品起購門檻,能夠吸引更多小額投資者去購買理財產品,從而吸引更多客戶,提升市場活躍度,并增強用戶黏性,留住更多理財資金。更重要的是,降低起購門檻也是理財產品轉型發展的需要,是落實普惠金融要求的重要體現。起購額和遞增額的微調也有助于投資者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理財規劃,培養理財習慣,增加理財方面的知識儲備,為今后理財投資積累更多經驗。
不過,通過降低收費雖然能夠吸引更多客戶,但并不是長久之計。從長期來看,過度依賴費率優惠來吸引客戶,不利于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事實上,人們購買理財更關注的是能否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因此,實現預期收益,帶來財富增長,才是投資者對理財公司最大的信任。
理財產品保本的時代已經過去,凈值化管理背景下,理財公司要想持續獲客,就必須在實現轉型發展,為客戶創造價值上增強吸引力。過去,傳統財富管理行業主要是服務高凈值客戶,而目前中低收入群體也有理財意愿,需要理財公司提供與其投資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及服務。這就要求理財公司要根據客戶需求特點進行市場細分,在服務好高凈值客戶的同時,也要服務好中低收入群體,實現理財產品轉型發展。另外,要在提升投研水平上下一番功夫。當前理財產品投資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券等各種債權,中央銀行票據、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以及銀行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市場發行的公司資產支持證券,公募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其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等。由于投資種類收益不同,需要專業人才進行專業化的運作,因此,需要理財公司充分發揮人才更為專業的優勢,加強投研能力建設,做好理財資金配置,在保持理財產品安全穩健的前提下,提升投資收益率,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以此提升公司競爭力和產品吸引力,更好地服務投資者。
值得一提的是,理財公司在實行各種優惠措施,吸引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同時,還要強化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并認真執行理財產品銷售監管要求。在銷售理財產品時,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監管規定,誠實守信,謹慎勤勉,恪守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向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風險,打破剛性兌付,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不能損害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不能誤導投資者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財產品;不得進行虛假宣傳、片面或者不當宣傳,夸大過往業績,預測理財產品的投資業績,或者出具、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等,確保銷售合規,切實保護好消費者權益。
此外,作為投資者也不能只看到費率優惠和門檻降低而忽視投資風險的存在,要基于自身的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投資能力等因素合理進行資產配置,實現投資多元化。與此同時,要選擇正規機構,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理財產品,盡可能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符的理財產品,避免盲目投資。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