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市場資深人士)
發端于9月24日的股市行情,到現在已經運行了兩個多月。這期間,大盤出現過突進式大漲,也經歷了沖高后回落,而指數區間波動但個股極度活躍的局面也時常出現。目前,上證綜指已經突破3300點,這個位置較行情啟動前高出約550點,但比10月上旬的高點低近400點。滬深兩市的成交金額,也從前階段的動輒2萬億元以上減少到1.5萬億元以下。與兩個月前相比,市場已經逐漸平靜下來了。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兩個多月股市是走了一波過山車式的行情,大盤上試3600點未果后,歷經1個月的整理蓄勢,仍然沒能夠站上3500點,然后就回撤到3300點一線。如果從月K線來看,9月份是大陽線,10月份是大陰線,11月份則是帶長上影線的小陽線。這樣的組合提示投資者,這波行情恐怕是要結束了。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還有,被認為是觸發本輪行情爆發的向股市注入流動性的互換便利與抵押貸款等政策,其直接相關的標的在這段時間表現并不很突出,表明實際進入股市的資金還比較有限。
另外,與以往每次爆發行情后基金總會熱銷的情景不同,這次除了新推出的A500基金外,其他基金的銷售狀況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相反基金的贖回壓力則有增無減。而且即便是A500基金,從9月份推出到現在,也沒有產生很好的財富效應。與此同時,部分個股的過度炒作現象屢有發生,這也使得市場的運行呈現出某種失衡,而這對大盤的運行又帶來了某種抑制。
那么,這波行情是否真的結束了呢?年內的股市是否就不再有什么投資機會了呢?在筆者看來,情況并非如此。這里應該看到的是,目前大盤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實際上是提示出正在回歸震蕩上行的軌道,而非運行方向上的逆轉。
事實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9月下旬以來的一段時間股指挾巨量暴漲的走勢是難以持續的。股市此前連續多時縮量陰跌,在有利好消息推動下,大盤在一段時期上漲比較快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樣的走勢不可能長久。
此外,這次行情的啟動與政策因素有關,但政策的落實是需要時間的。像銀行資金支持大股東增持、上市公司回購這種涉及幾千億元資金的行為,不太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以全面完成,而且從操作層面來說,這也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循序漸進的。
股市在上了一個臺階之后,需要依靠實體經濟的好轉來作為進一步走高的依托。在這期間,投資者看到監管層還出臺了大量支持經濟發展的增量政策,有力地改善了投資者對實體經濟未來走勢的預期,也使得經濟的平穩向好運行具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這些政策要在微觀的企業經營層面中反映出來,同樣需要時間。
當然,股市是講預期的,但問題在于這個預期也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如果在某段時間股市上漲過快,那么客觀上也是脫離預期的。一方面,隨著大環境的好轉,股市具備上漲的條件,因此也就有了9月24日以來的上漲;但另一方面,大盤還沒有持續快速上漲的基礎,因此沖高后就有調整,而后大概率會呈現出震蕩上行的格局。股市行情的步伐雖然不像前階段那樣快,但會更加扎實一點,11月最后幾天的走勢,已經顯現出這種格局的端倪,不出意外的話,12月份的行情也是可期的。
此外,市場參與者多種多樣,有著不同的風險偏好與投資策略,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讓不同資金盡其所能操作,既能夠活躍市場,也能夠發現價值,即便因此帶來一些泡沫,也完全可以用市場化的手段來化解。所以,不必過于擔心市場結構失衡的負面影響,一個有長線資金與短線資金共同參與的市場,從長遠來看是具有生氣與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