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貸公司牌照似乎不香了。從央國企的主動轉讓或關停清退,到小微公司的被動淘汰,小額貸款行業經歷了多輪洗牌。
近日,又一家大型企業全面退出小貸行業。中國平安旗下全資控股子公司近日完成轉讓旗下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受讓方是在美股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信也科技。此外,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2024年包括保利集團、中國電信集團在內的多家央企子公司在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所持有的小貸公司股權。
2025年以來,廣西、湖南、湖北等省區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公示一批失聯、“空殼”的小額貸款公司,數量超過20家。隨著小貸行業監管更加規范、門檻進一步提高,小貸公司數量和行業規模顯著萎縮,公司數量從2015年9月末的高點至今減少了將近3600家。
平安集團退出小貸業務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近日,中國平安旗下全資控股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詢有限公司,完成轉讓所持的廣州平安好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平安好貸”)股權。工商信息變更后,上海耳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耳序”)成為平安好貸全資股東,信也科技公眾號有關文章顯示,上海耳序正是信也科技旗下的經營主體之一。
信也科技是一家總部位于上海的金融科技集團,成立于2007年并于2017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主營消費金融及小微金融等業務。在拿下平安小貸之前,2024年初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曾同意上海耳序受讓一張互聯網小額貸款牌照,不過目前工商信息仍未更新。
而此次轉讓平安好貸的中國平安集團,此前也通過子公司逐步出清旗下小貸牌照。2022年,平安集團子公司退出廣東明珠互聯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2022年,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普惠注銷了兩張互聯網小貸牌照,不再從事小額貸款業務。2024年12月,平安普惠旗下的重慶金安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更名,并調整有關貸款業務的經營范圍,意味著網絡小貸牌照的退出。
實際上,近年來大型企業退出小貸行業的案例屢見不鮮。2024年8月,中國保利集團兩家全資控股子公司轉讓旗下廣州保利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底價約為2.81億元;同年7月,中國電信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轉讓重慶眾安小額貸款有限公司41.18%股權。
與此同時,也有一批上市公司在2024年轉讓旗下小貸公司股權。證券時報記者據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統計,去年包括農產品、三變科技、開開實業、通達股份、中山公用等滬深上市公司公告稱,欲轉讓旗下小貸公司股權。另外,2025年1月8日,兆豐小貸終止掛牌,成為年內首家在新三板退市的小貸公司。
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公司
隨著小貸行業監管日益從嚴,粗放經營、信用風險偏高的小貸公司被市場淘汰也是大勢所趨。進入2025年,已有廣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在官網通報,一批“失聯”“空殼”的地方小額貸款公司即將走入被清退的終局。
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網發文稱,128家參加廣西年審的小額貸款公司中,有25家被限期整改、2家不合格。這也意味著至少有2家小貸公司即將“退場”。
1月6日,湖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網通報,為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組織監管,防范化解地方金融組織風險,凈化地方金融組織行業發展環境,該局開展了全省失聯、空殼的地方金融組織排查工作,名單包括82家機構,其中小額貸款公司16家。翌日,該局官網再發公告,同意注銷4家小額貸款公司發放小額貸款的業務資質。
事實上,多地加快出清小貸公司、整頓行業亂象的背后,是金融監管部門進一步細化小貸行業監管規則,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2024年8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內容主要涉及業務經營、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退出機制和監督管理等五個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新規要求小貸公司立足當地,不得跨省區、跨地市展業,同時也對小貸公司“牌照出租”等亂象進行遏制。此外,跨省展業的網絡小貸的一次性實繳資本不低于50億元,提高了經營主體的門檻。
行業格局存在分化的是,區域性小貸公司艱難生存之際,互聯網巨頭卻紛紛增資入場。包括騰訊、京東、美團、字節跳動、滴滴等互聯網公司已拿下小貸公司并注資,市場份額日趨集中于頭部互聯網平臺。
行業規模明顯萎縮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隨著各地加快清退不合規小貸公司,從總量上來看,小貸行業近年來已發生明顯的規模萎縮。
央行官網此前公布的2024年三季度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5385家,貸款余額7514億元,從業人員4.6萬人。對比2023年末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小貸公司已減少115家。
拉長時間跨度來看,當前小貸公司數量和規模與2015年9月末的高點相比,二者已不可同日而語。央行數據顯示,9年時間里,全國小額貸款公司減少3580家,降幅約40%,貸款余額減少約2000億元,從業人員也流失將近60%。
近年來,眾多小貸機構主動或被動關停,主要原因包括:互聯網線上消費金融產品快速發展,互聯網巨頭整合頭部小貸公司牌照,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有意識清理整頓當地小貸機構,以及居民主動降杠桿等多因素互相交織。
“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在內,我國地方金融組織眾多,自我約束和監管還不足,經營管理不規范、存量業務風險大、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到位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地區和一些機構表現還很突出。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對數量龐大的地方金融組織采取‘控新增、降存量’的策略,地方金融組織數量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一位業內研究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上述受訪者認為,小額貸款公司要發揮好主體作用,一是明確定位,回歸本源,以服務普惠金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主要目標,將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作為重點服務對象。二是應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從資金管理、催收管理、信息披露、保護客戶信息等方面進行規范。三是加強風險防控,形成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完善風險監測體系,防患于未然。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