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苦內卷久矣。一些地方政府互相挖存量企業,并不能給全國經濟帶來增量,還增加了不少財政支出甚至浪費;同時,這種情況還增加了某些企業的僥幸心理,相信能夠靠三寸不爛之舌和“畫大餅”得到各地政府的超常規優惠和支持,跑完這個市縣要完錢,再去另外一個市縣要,不利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2024年,除了《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的強勢出臺外,國務院辦公廳還出臺了《關于規范招商引資行為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國辦發〔2024〕28號)、審計署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征求違規稅費返還和虛增財政收入相關問題意見的函》,核心目的是以系列措施來建立、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新局面,同時可以為政府財政減負,規范招商引資制度。
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企業,注冊地搬遷過幾次,各地的政府引導基金或者國企都是其小股東,也就是說,他們在不同的地方拿到了基金投資和土地廠房代建等優惠政策和實惠。而在財務方面,依然沒有體現出收入隨著年限增長的趨勢,所謂的建設廠房增加產線并沒有實際訂單甚至意向性合同的支撐。這是一種不好的苗頭,必須予以遏制。2024年7月29日,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要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明確并嚴格執行財政獎補、稅收返還、出讓土地等方面優惠政策實施界限,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推動各地招商引資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轉變,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措辭嚴厲,要求各地嚴格執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招商引資的全國范圍內競爭帶來的內耗,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形成傷害。如果企業家總是以融資為目的,在各地孔雀開屏,將自身實力的提升置之腦后,這樣的企業即使招引過來也未必是好事,更不會有基金認為其能夠帶來不菲的投資收益而進行投資。苦練內功,在有限的資金面前,通過產品、管理、客戶、項目課題等不同的節點來延伸自己的生命線,才是企業家真正需要做的。
各地優惠政策層層加碼是過去招商引資的常態。2017年,曾經出現過一次文化影視公司扎堆落地霍爾果斯的場景,幾年后大批的電影電視劇片頭片尾頻繁出現了某霍爾果斯影視公司的名字,就是因為霍爾果斯對文化影視公司有特殊的優惠政策。據統計,2017年霍爾果斯新登記注冊各類市場主體14472戶、注冊資本(金)20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高達341.6%、288%。霍爾果斯的返稅優惠政策確實給這些注冊的企業帶來了稅收減免,同時也傷害了其他地區的稅收收入,最終得不償失。全國統一大市場解決的就是這種問題,避免到處去各地“忽悠”政策紅利的“候鳥型”企業鉆空子,不能給當地的產業升級和就業帶來實質性好處的現象發生,這類“政策洼地”不利于全國區域均衡發展和經濟全面高質量發展。
招商內耗就此杜絕,給市縣政府帶來的好處也會非常明顯,實質性減少了新能源等產業的無序發展,避免了因企業經營不善甚至破產清算給地方政府留下爛攤子,鼓勵真正優質的生產型企業、科技型企業精準匹配有限資源,好鋼用到刀刃上,招商找到優質企業。此舉對地方產業鏈的良性成長營造出不急不躁,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的氛圍,可以讓市縣政府按照自己的節奏,不踏錯鼓點,不踩坑蹚雷,經濟步步為營實現穩步增長。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