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貸款公司(下稱“小貸公司”)正加速洗牌。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詢有限公司近日轉讓廣州平安好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平安好貸”)100%股權,受讓方為上海耳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耳序”)。
據悉,工商信息變更后,上海耳序成為平安好貸全資股東。此次并非中國平安首次出售小貸牌照。2022年,平安集團子公司退出廣東明珠互聯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2022年,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普惠注銷了兩張互聯網小貸牌照,不再從事小額貸款業務。2024年12月,平安普惠旗下的重慶金安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更名,并調整有關貸款業務的經營范圍,意味著網絡小貸牌照的退出。
事實上,平安集團退出小貸業務只是一個“縮影”。2024年8月,中國保利集團兩家全資控股子公司轉讓旗下廣州保利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底價約為2.81億元;同年7月,中國電信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轉讓重慶眾安小額貸款有限公司41.18%股權。
“自央企‘退金令’出臺以來,央企旗下控股公司加快掛牌轉讓部分金融機構股權,所掛牌公司包括銀行、保險、融資擔保及小貸公司等。”對此,有業內分析人士向記者坦言,部分非金融央企投資設立的公司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或存在一定風險隱患,適當退出部分金融領域,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有利于聚焦央企主責主業。
值得一提的是,除大型央國企外,也有一批上市公司在2024年轉讓旗下小貸公司股權。記者據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統計,去年包括農產品、三變科技、開開實業、通達股份、中山公用等滬深上市公司公告稱,欲轉讓旗下小貸公司股權。另外,2025年1月8日,兆豐小貸終止掛牌,成為年內首家在新三板退市的小貸公司。
記者注意到,隨著各地加快清退不合規小貸公司,小貸行業規模近年來也發生明顯的萎縮。央行此前公布的2024年三季度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5385家,貸款余額7514億元,從業人員4.6萬人。對比2023年末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小貸公司已減少115家。
“近來多家企業退出小貸業務,除各企業自身轉型需要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近年來,監管部門積極推出小貸行業壓降存量政策。”對此,上述業內分析人士直言,眾多小貸機構主動或被動關停,主要原因包括互聯網線上消費金融產品大行其道、頭部互聯網小貸公司牌照整合、地方金融監督部門清理整頓當地小貸機構以及居民主動降杠桿等。
2024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市場監管總局等三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組織監管的通知》,要求對地方金融組織的類別和機構總量只減不增,對機構數量過剩的行業,繼續推動壓降存量。同年8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對存在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小貸公司,省級地方金融管理機構可以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取消其小貸公司業務資質,并要求其在規定期限內到市場監管部門辦理名稱、經營范圍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地方層面,記者觀察到,2025年已有包括湖南、內蒙古、福建、重慶、湖北等多地發布清退、注銷地方小貸等地方金融組織的公告,涉及清退的小貸公司超20家。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減量”的同時,部分頭部小貸公司也在不斷增質。記者發現,近年來多家互聯網旗下小貸公司頻頻增資擴規模。抖音、螞蟻、騰訊、美團、蘇寧等多家互聯網平臺均相繼增資旗下網絡小貸公司。對此,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互聯網平臺巨頭旗下小貸依托集團生態,擁有更多場景、流量優勢,相比其他小貸公司更有實力,例如能夠獲得股東大手筆增資,再如通過ABN等方式加速“補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