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的籌建,浙商銀行理財子公司即將迎來開業。浙商銀行1月26日晚間公告稱,收到金融監管總局批復,其子公司浙銀理財獲準開業。這將是全國第32家理財公司,也是第12家由股份行設立的理財公司。
在浙銀理財開業后,6家國有大行和12家股份行都擁有了各自的理財子公司,亦是當前理財市場的主力軍。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2024年以來股份行和國有行理財子公司的規模增長最多,合計規模占比約87.4%。
浙銀理財注冊資本20億
浙銀理財注冊資本為20億元人民幣,注冊地為浙江省杭州市,是繼浙銀金租之后,浙商銀行擁有的第二家金融子公司。
2023年底,浙商銀行收到監管批復,獲準籌建浙銀理財。三個月后,浙銀理財(籌)開啟“招兵買馬”,其招聘崗位包括固收投資部、權益投資部、投資研究部、法律合規部以及業務評審部的負責人,此外還有相關投研部門的投資經理、研究崗和營銷崗等。
據浙商銀行2024年半年報披露,近年來該行相繼推出了“升鑫贏”“聚鑫贏”“涌薪”“涌盈”“昕澤”“鳴泉”“涌益”等系列理財產品,涵蓋現金管理、固收、“固收+”、混合等產品類型。截至2024年6月,浙商銀行理財產品余額1472.48億元,凈值型理財產品占理財比重100%,其中個人、機構客戶資金占比分別為92.36%、7.64%。
從營收情況來看,2024年上半年,浙商銀行累計發行理財產品1236.38億元,實現資產管理服務手續費收入2.71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浙銀理財是12家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中最后一家獲批籌建的機構,其批復時間趕在2023年最后節點,成了當年唯一一家獲批的銀行理財子公司。
經過一年的籌建,浙銀理財即將迎來開業運營,這將是全國第32家理財公司。在浙銀理財開業后,6家國有大行和12家股份行都擁有了各自的理財子公司,亦是當前理財市場的主力軍。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2024年以來,股份行和國有行理財子公司的規模增長最多,其中如工銀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浦銀理財和農銀理財為主的理財子公司年末較年初規模增長在2000億~4000億元左右。股份行和國有行理財子公司的合計規模占比約87.4%,其中招銀理財和興銀理財是存續規模最大的理財子公司,當前存續規模分別為2.4萬億元和2.1萬億元。
理財公司設立節奏放緩
目前,除了即將開業的浙銀理財,全國已有31家理財公司開業,包括6家國有大行、11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以及5家合資理財公司。
從注冊資本看,國有大行旗下的理財公司注冊資本在80億元至160億元區間,其他理財公司多在10億元至50億元區間。
從理財公司的設立進程來看,2019年5月建信理財打響“頭槍”后,當年共有11家理財公司陸續開業,包括六大國有銀行的理財公司,光大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3家股份行的理財公司,以及杭銀理財和寧銀理財兩家城商行的理財公司。
2020年共有9家理財公司開業,包括徽銀理財、南銀理財、蘇銀理財、青銀理財4家城商行理財公司,渝農商理財一家農商行理財公司,還有信銀理財、平安理財和華夏理財3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以及首家合資設立的理財公司匯華理財。
2021年理財公司的設立節奏有所放緩,當年僅有貝萊德建信理財和廣銀理財兩家理財公司成立。
2022年共有8家理財公司開業,分別是浦銀理財、民生理財、恒豐理財、渤銀理財4家股份行旗下的理財公司,上銀理財、北銀理財兩家城商行理財公司,以及施羅德交銀理財和高盛工銀理財兩家合資理財公司。
而2023年,僅法巴農銀理財一家合資理財公司開業。
可以看到的是,近兩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牌照發放速度明顯趨緩。目前金融監管部門按照“成熟一家,批準一家”原則發放理財子公司牌照,自浙銀理財于2023年底獲批籌建后,2024年全年沒有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的消息。
普益標準發文稱,自從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監管一直在嚴控各機構理財業務風險,此前監管已指導理財規模較低的機構不要再發行新產品,甚至要求部分機構限時清理存量業務。嚴格控制牌照發放也是風控措施之一,而且該政策幾乎不可能有大幅度轉向。所以在剩余機構中,可能只有幾家頭部機構還有希望拿到牌照,其余各中小銀行應盡快建立有效的代銷體系。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截至2024年末,全國共有218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其中,理財公司存續產品只數2.43萬只,存續規模26.3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7.09%,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7.85%。